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其它各类 > 各类论文4
编号:10290534
黑热病25例临床分析
http://www.100md.com 37c医学网
     作者:段明 李彦 李黎 蒋朝东

    单位:段明(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,成都 610041);李彦(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,成都 610041);李黎(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,成都 610041);蒋朝东(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,成都 610041)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实用寄生虫病杂志000117 中图分类号:R531.6 文献标识码:B

    文章编号:1005-2534(2000)01-0032-01

    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黑热病病人25例,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:

    1 临床资料

    1.1 流行病学资料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5例病例有11例来自我省理县、汶川一带的黑热病疫区,该区域汉、藏、羌多民族杂居,村民普遍养狗,历史上持续有黑热病发生。3例是由本省其他地区去该疫区感染。另有11例由本省至新疆、甘肃感染,为输入型黑热病。其中男性20例,女性5例;汉族20例,羌族3例,藏族2例;汉族5例为本地感染,15例为至疫区感染,藏、羌族均为本地感染;发病年龄2.5~52岁,其中~10岁6例,~20岁0例,~30岁5例,~40岁8例,~50岁5例,50岁以上1例;发病季节2~4月5例,5~7月7例,8~10月8例,11~1月5例。

    1.2 临床表现

    发热25例,其中典型双峰热6例,驰张热3例,午后低热2例,不规则发热14例。体温最高达41.1℃,发热多在39℃~40℃之间,能自行下降。肝脾同时肿大23例,单纯肝肿大1例,脾肿大1例,脾大过脐者13例。贫血25例,重度贫血9例,中度贫血16例。食欲不振6例,消瘦7例,疲倦19例,厌油6例,腹泻2例,咳嗽5例。出血症状7例,其中呕血1例,黑便2例,鼻衄5例,牙龈出血4例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3 实验室检查

    血红蛋白29~90g/L,平均59g/L,其中≤30g/L 1例,36g/L~60g/L 4例,61g/L~90g/L 10例。白细胞计数0.8×109/L~3.9×109/L,平均2.2×109/L。血小板<100×109/L 16例。镜下血尿2例,蛋白尿2例。血清总蛋白测定最高109g/L,最低57g/L,平均76g/L,白蛋白最低17g/L,平均26g/L,白/球比例倒置18例。肝功能化验GPT升高6例。骨髓检查发现利什曼原虫17例。骨髓细胞学检查20例,增生极度活跃2例,增生明显活跃12例,增生活跃6例。黑热病ELISA检查阳性2例。

    1.4 并发症

    支气管肺部感染5例,感染性腹泻2例,慢性乙型肝炎2例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5 误诊

    误诊16例,占64%。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5例,发热待查4例,上呼吸道感染3例,结核2例,疟疾1例,败血症1例。

    1.6 诊断

    17例骨髓中查见利-杜体得以确诊,2例黑热病ELISA检查阳性,另外6例流行病学史、临床症状支持,以治疗后体温下降、肝脾回缩、血细胞升高为确诊依据。

    1.7 治疗

    用斯锑黑克200mg/kg~240mg/kg体重计算,首日肌肉注射,以后分次静脉给药,除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并经抢救成功外,其他未见明显毒副作用。对于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,体质弱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。25例患者用药后2~6天体温下降,肝脾7~10天后回缩,血红蛋白、白细胞逐渐上升,支持了入院诊断。出院随访一年,复发1例,以240mg/kg再次治疗后未再复发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 讨论

    我省阿坝州汶川一带是我省黑热病的疫区,四川黑热病属犬源型,人的感染以儿童为主[1]。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:(1)有11例是本地人在当地感染,3例为本省民工在当地务工而感染,感染四川黑热病的患者儿童占42.9%(6/14)。11例为本省农民至甘肃、新疆打工而感染,表明人口流动对黑热病的影响因素极大,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。(2)发热是黑热病早期的重要特点,本组病例均以发热为主诉症状,其热型多为不规则发热,体温最高达41.1℃,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。(3)肝脾肿大也是患者的常见主诉。脾脏出现肿大的日期难以确定,一般在发热持续两周后即可触及,病程越长脾脏肿大越明显,超脐部者占52%。肝脾同时肿大者占92%,年龄越小脾肿出现越早,与王兴武等的报告一致[2]。肝肿大一般在肋缘下2~3cm,部分患者在剑突下可触及3~4cm,占32%。(4)贫血与白细胞降低明显,均达100%,全血细胞降低也较明显,占64%,降低程度与病程正相关。(5)本组病例误诊率高达64%,多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,因此临床医生对于发热、贫血、肝脾大的病人应高度重视,反复追问流行病学史,尤其是外出务工历史,以利于明确诊断。对于流行病学史、临床症状均支持黑热病的诊断,骨髓又未能查见利—杜体的病人,可以考虑诊断性治疗。(6)治疗以斯锑黑克200mg/kg~240mg/kg,平均230mg/kg,仅1例复发,疗效明确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,吴远祥,陈敏.儿童黑热病治疗中的几个问题〔J〕.实用寄生虫病杂志,1994;2(4)∶41

    2,王兴武,李瑛.甘肃陇南黑热病163例临床分析〔J〕.地方病通报,1999;14(3)∶104, 百拇医药